
孕期查出
绒毛膜下血肿
早孕关爱中心 健康科普
“医生,B 超单上写‘孕囊旁积液’,这是什么意思?会影响宝宝吗?” 在早孕门诊,常有准妈妈拿着一张写着“孕囊旁积液”或“绒毛膜下血肿”的报告焦急询问。
绒毛膜下血肿确实是孕期常见的异常信号,但它并非 “洪水猛兽”,多数情况下通过科学干预都能平稳度过。今天,早孕关爱中心主任医师沈嵘教授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绒毛膜下血肿?
什么是绒毛膜下血肿?
绒毛膜下血肿是指绒毛膜板与底蜕膜之间发生分离并出血,血液积聚在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形成的血肿。其发生率为0.5%-22%,占早孕期阴道出血相关疾病的20%。
我们平时在超声报告单上看到的“孕囊旁积液”,其实也是绒毛膜下血肿的一种。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胚胎着床因素:胚胎着床时,底蜕膜、包蜕膜分离导致出血,这种血肿一般较小;
血管因素:如胎盘边缘静脉血窦破裂导致出血;
感染因素:特别是宫腔感染与绒毛膜下血肿密切相关;
免疫因素: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反应,如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异常等;
内分泌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子宫因素:异常子宫收缩,如外伤等;
抗凝剂使用不当:如过度抗凝;
胚胎因素:如胚胎染色体异常。
它对宝宝有影响吗?
这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小型血肿: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可以被身体自行吸收,不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大型血肿或关键位置血肿:可能会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严格遵医嘱,尽可能降低风险。
发现后该怎么做?
密切观察或保胎: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B超复查,监测血肿大小变化(是否缩小、消失)和胚胎发育情况;必要时用黄体酮等药物帮助稳定子宫环境,减少宫缩,为血肿吸收创造条件。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减少弯腰、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不需要绝对卧床,可适当散步(缓慢步行),但避免跑步、跳跃;避免性生活。
注意异常信号:如果出现持续腹痛、出血量增多,及时就诊。
很多准妈妈担心“要吃很多药吗?”,其实绒毛膜下血肿的处理核心是根据血肿大小、症状、孕周及胚胎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大动干戈。但是如果经过常规治疗或者生活方式的调整,血肿仍然持续性增大,阴道反复出血,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就诊,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最后想对准妈妈说:
心态比 “治疗” 更重要
查出绒毛膜下血肿时,焦虑、担心是正常的,但过度紧张反而可能导致激素紊乱,不利于血肿吸收。绒毛膜下血肿更像一个警告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小心地呵护自己。它常见,但不可怕。
沈嵘教授提醒,您需要做的是按时产检、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相信自己的身体和宝宝的生命力,有任何疑问及时和医生沟通。愿各位准妈妈都能平稳度过孕早期,迎接健康的宝宝!
本文审核专家
沈 嵘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家简介:
国家卫健委健康标准委员会妇幼健康分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妇幼健康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江苏省妇幼健康研究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专委会主委、PAC国家专家组成员等。
专业特长:
主要从事妊娠免疫专业,妇科内分泌。专业擅长:不明原因性不孕,生化妊娠、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等疾病的诊治,以及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围孕期管理。
门诊时间:
丁家庄院区:周三全天
莫愁路院区:周五全天
撰稿人
张媔秋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专家简介: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近20年,主要从事生殖内分泌、生殖免疫专业。擅长不明原因不孕、反复生化妊娠、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等疾病的诊治以及抗磷脂综合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围孕期管理。
门诊时间:
丁家庄院区:周一、周四全天
莫愁路院区:周二、周三全天
★
稿件来源丨早孕关爱中心
责任编辑丨王凝嫣
内容校对丨史月 张沁沁
审核发布丨蔡晓洁
栏目分类丨妇幼健康科普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
发布于:江苏省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